罗 星 山
1868年12月,艺术家James Henry Butt绘制的水彩画,图片来源于网络
罗星山位于闽江下游三江汇合处,地势险要。1970年以前的罗星山是座孤岛,周边水势回旋,像石磨的心,在以前也有人称它为磨心山。
《福建通纪》中对罗星山有这样的表述:"重山环抱,层层锁钥,固七省(从辽宁至广东)形势最胜之区"。在太康三年,也就是公元282年,晋安郡太守严高打算将城搬迁至福州,他把福州城的地形图给当时著名的堪舆学家郭璞看,并向他咨询意见,郭璞一开始看到地图上的闽江时,认为这条江直通大海,会破坏这座城的气运,不适合在此处建城。后来,郭璞在地形图上看到在闽江下游的三江汇合处有一块小岛礁,认为这样能很好的避免城中气运外泻,解决了不适合建城的问题,而这个小岛礁就是我们的罗星山。
一 个 罗 星 抵 万 山
瞿塘峡 & 滟滪堆,图片来源于网络
明朝首辅叶向高在登临罗星塔时有感而发,做了一首诗,叫《登罗星塔》,在诗中,他把闽江比喻成三峡中的瞿塘峡,把罗星山比喻成滟滪堆。罗星山在闽江中的位置就如同滟滪堆在瞿塘峡中的位子,在风水学说上也有着“一个罗星抵万山”的说法。
兵 家 必 争 之 地
罗星山所在的位子是闽江较宽的一片水域,可停泊万吨级的轮船,如果想要通过水路进入福州城,罗星山就成了必经之路,由于它地势险要,也成为了一个兵家必争之地。
罗星山老照片
在明朝时期,倭寇就曾多次进犯福州,他们将大船停泊在罗星山下,通过小船进入福州城作乱,福州及周边县城都遭到围攻。但福州城六次受敌却未被攻破,当时的指挥佥事黎鹏举在抗倭行动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。他研究过福州的地形地貌后认为,罗星塔一带尤为重要,失之,则福州城危矣。于是他制定了作战计划,率兵在罗星塔和闽安镇一带与倭寇血战,解了福州城的危机,收复了五虎门。
清朝时期,郑成功高举义旗、反清复明,兵败时曾退守在罗星塔一带。他为了更好地抵御外敌,曾安排士兵在罗星塔一带修筑土城,土城的修建使得罗星山易守难攻,在清兵南下攻占闽安镇时,罗星山一带得以保存,这给了郑成功一个很好休养生息的机会,也为他之后收复台湾奠定了基础。
在道光二十四年,也就是1844年时,林则徐为了加强闽江防务,利用地势,在罗星山南面临江的山坡上修建了炮台,炮台为露天半地穴式的结构,在临江的一面用石头砌了防护墙,安装了三尊老式火炮。这些炮台毁于同样也爆发在罗星塔下的中法马江海战中。
历 史 的 见 证 者
刘述先摄于2006年6月
屹立在马江上的罗星山见证过黎鹏举大败倭寇的胜利之战,也经历了马江海战的惨烈,是历史的见证者,也是历史的亲历者。
来源:福建船政微信公众号 作者:詹梦萍(罗星塔公园管理所)